图片
作者:njlz本平台,不八卦,只推送写作干货。可能无趣,但一定能够学以致用。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说:“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拥有。因此,当取火、传火的人足够多,多到能填满一个民族、甚而一个国度,此时,它会成为另一位作家别林斯基所说的'把时代最真实、最本质、最具有特征的东西,用最完满、最有力的方式表达出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和知识的总汇,立而弥坚,永垂不朽。”
【正文如下】: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是写作的得力工具,它们或为路径,或为画笔,或为心声,或为旗帜,或为地图,每一种手法都蕴含着独特的魅力与技巧,当它们巧妙融合时,便能构筑起一个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文学世界。
从潺潺溪流般的叙述,到栩栩如生的描写;从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的抒情,到逻辑严密、锋芒毕露的议论;再到清晰准确、生动形象的说明,这五种写作手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它们如同五弦琴上的五根弦,或激昂,或舒缓,或低沉,或高亢,或清脆,共同奏响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文字乐章。
在写作时,应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技巧,注意它们之间的融合与协调,避免生硬堆砌。同时,不断从优秀的当代美文中汲取营养,学习名家的写作智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用文字描绘出绚丽多彩的世界,传达出真挚深沉的情感,阐述出深刻独到的见解,写作之路将越走越宽广,笔下的文字将焕发出熠熠生辉的生命力。
一、叙述之妙:编织故事的经纬
叙述,是写作的基石,它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让读者清晰地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故事之中。
(一)顺叙之流畅自然
如潺潺溪流,顺叙依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有条不紊地推进情节。
朱自清的《背影》便是顺叙的典范。文章从开篇惦记父亲的“差使”交卸,到徐州见着父亲,再到车站送别时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为“我”买橘子,最后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时间为线索,将父子之间深沉而内敛的情感细腻地展现出来。这种叙述方式符合人们日常的认知习惯,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使故事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层次清晰,情感真挚。
“写文章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条理清楚,而顺叙就是达成条理清晰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二)倒叙之悬念丛生
先将故事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片段置于开头,再回溯事件的起因和经过,倒叙能迅速抓住读者的好奇心,使其带着疑问深入文本探寻答案。
鲁迅的《祝福》开篇便写祥林嫂的死,那声“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的叹息,在一片喜庆氛围中显得格外沉重而突兀。而后作者才慢慢揭开她坎坷一生的幕布。这种叙述手法如磁石般吸引着读者,
“在文学作品中,引起读者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开篇设置一个悬念,而倒叙就是悬念设置的常用且有力的手段。”
(三)插叙之丰富延展
在叙述主要情节的过程中,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片段,如同在主河道上引出一条支流,插叙能丰富文章的内容,拓展读者的视野,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例如,莫怀戚的《散步》,在一家人散步的过程中,插入了“我”对母亲的孝顺以及母亲对孙子的疼爱等回忆性的插叙内容,不仅让简单的散步情节有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内涵,展现了家庭伦理道德之美,也使文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插叙的运用犹如为文章增添了灵动的音符,使其节奏有了起伏变化。
“文章最妙处,是于将歇未歇之时,偏能再振一笔,插叙之笔便有此妙处,能使文章曲折生姿。”
二、描写之笔:绘就鲜活的景象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景物、环境等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一)景物描写之情景交融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烘托气氛、抒发情感,是景物描写的精妙所在。
郁达夫《故都的秋》里,“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作者细腻地描写故都秋景中的槐树落蕊,看似在写秋的落寞与寂静,实则融入自己对故都深深的眷恋与落寞的情怀。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的这句名言恰如其分地诠释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紧密联系,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活,二者相互交融,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二)人物描写之形神兼备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
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一段外貌描写,将王熙凤的美貌与泼辣、精明与世故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初步勾勒出其鲜明的性格特征。而在“协理宁国府”这一情节中,王熙凤对下人的那一番严厉的呵斥以及有条不紊的安排调度,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进一步展现出她的果敢与干练。
人物描写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正如福楼拜教导莫泊桑时所说:“无论你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语是不行的,也不能因为思索困难,就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这样才能使人物跃然纸上,成为有血有肉、独一无二的存在。
(三)细节描写之以小见大
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进行精心雕琢,细节描写能够以小见大,反映出深刻的主题或人物的性格特点。
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中,对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爬上梯子画叶子这一细节的描写,“他的衣服上雨水还没干,画架上新调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这看似简单的细节,却蕴含着老贝尔曼对琼珊的无私关爱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希望,使一个平凡甚至有些邋遢的老头瞬间高大起来,成为了善良与爱的化身,也深刻地揭示了文章歌颂人性之美的主题。
“九十九步是一半,一步也是一半。细节往往决定了一篇作品的成败,它是作品的灵魂所在,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
三、抒情之弦:奏响心灵的乐章
抒情,是作者情感的直接抒发,它能让读者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温度。
(一)直接抒情之袒露心声
不借助任何事物,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这种方式直白而热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高呼:“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直截了当地抒发了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情感世界袒露在读者面前,如同一把火点燃了读者的爱国热情,使读者与诗人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共鸣。
正如贺拉斯所说:“只有一条路可以打动人的心,就是向他们显示你自己首先已被打动。”直接抒情便是作者将自己内心深处炽热的情感毫无掩饰地呈现给读者,让情感的力量直击人心。
(二)间接抒情之委婉含蓄
将情感寄托于景、物、事或人之中,委婉地表达出来,这种抒情方式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文末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没有直接诉说对亡妻的思念之苦,而是通过对枇杷树的描写,将那深沉而绵长的思念之情融入其中,睹物思人,情在景中,言尽而意无穷。这种间接抒情的手法如微风拂面,看似轻柔,却能在读者心中掀起层层情感的涟漪。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者的情感随着外物的变化而变化,又通过文字委婉地抒发出来,使文章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和情感张力。
四、议论之剑:亮出思想的锋芒
议论,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事件发表见解、主张和态度,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观点,使读者信服。
(一)举例论证之确凿有力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为了阐述“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列举了“尼采自诩为太阳,结果发了疯”等例子,从反面论证了盲目自大、闭关自守的危害;又以“大宅子”为喻,列举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如“孱头”“昏蛋”“废物”等,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错误的文化继承方式,进而有力地论证了“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观点。这些事例典型且具有针对性,使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罗列一般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或者完全起相反的作用,因为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一切事情都有它个别的情况。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
(二)对比论证之鲜明深刻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观点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使读者更清晰地分辨是非对错,从而突出作者的观点。
贾谊的《过秦论》中,将秦国兴盛时的“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与灭亡时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进行对比,鲜明地揭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让读者深刻认识到施仁政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对比论证就像一把双刃剑,将正反两面的利弊清晰地展现出来,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论证能够让读者在对比中明辨是非,深化对论点的理解和认同。
(三)比喻论证之生动形象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使论证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易于读者接受。
荀子在《劝学》中,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为喻,说明学习可以使人进步;又用“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来强调学习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还把学习比作“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借助外物学习的好处。这些比喻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
比喻是天才的标识,它能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为论证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
五、说明之法:开启知识的大门
说明,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功能、类别、成因、关系等,让读者获得关于事物的准确信息。
(一)分类说明之条理清晰
根据事物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分别进行说明,这种方法能使复杂的事物条理化、系统化,便于读者理解。
例如,在介绍植物的种类时,可以按照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或者按照观赏植物、食用植物、药用植物等类别进行分类说明。每一类植物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生长习性,通过分类阐述,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不同植物的差异和共性,对植物的世界有一个全面而有条理的认识。就像林奈创立的生物分类法,将纷繁复杂的生物界进行科学分类,为人们认识生物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分类说明能够帮助在写作中对事物进行有序的梳理和呈现,让读者快速把握事物的全貌。
(二)引用说明之权威可信
引用相关的资料、数据、名言、典故等来充实说明的内容,增强说明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在介绍桥梁的历史时,可以引用古代文献中关于桥梁建造的记载,如“《水经注》中提到的某某桥梁,建于某某朝代,采用了何种独特的建筑工艺……”;在说明某种科学原理时,引用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言论,“爱因斯坦曾指出……”。这些引用的内容能够为文章提供有力的支撑,使读者更加信服作者的说明。因为这些被引用的资料往往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它们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或专家的论证。
我思故我在,而引用权威则使我们的说明更站得住脚,让读者相信我们所阐述的内容是真实可靠的。
(三)打比方说明之通俗易懂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易懂。
比如,在说明地球的形状时,将地球比作一个蓝色的大皮球,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想象出地球的大致形状;在解释血液循环系统时,把心脏比作水泵,血管比作水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血液在人体内循环的过程。打比方说明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读者理解抽象事物的大门。
正如华罗庚所说:“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打比方就是这样一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有效手段,让读者轻松跨越理解的障碍。”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金领速配-个人股票配资-配资世界网-配资查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