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7月21日电(记者王晖)近期,天津高温预警连续升级。20日,记者跟随建筑工人、电力工人、铁路巡检工,用三支特殊的“温度计”体验和记录他们夏日里工作的一天。
第一支“温度计”:汗珠,20米高空上的刻度
上午10点40分,室外温度接近35℃,中建六局天津西站南片区(京津冀同城商务区一期)城市更新项目施工现场。钢筋被晒得发蓝,塔吊司机张亮坐在驾驶舱里,安全帽里的毛巾已被汗水微微浸湿,工装上隐约还有昨日的汗渍。对讲机传来指令:“东向3米,下降0.5米”,他眼神专注地盯着下方,左手推动操纵杆,右手精准微调旋钮,一捆钢筋稳稳落在指定网格,误差不到5厘米。
为了更好地了解塔吊司机的工作,记者戴上安全帽、系好安全绳,沿着狭窄的爬梯慢慢爬上塔吊顶端,20多米的高度,足足爬了十来分钟。但对于塔吊司机来说,这仅是工作的日常。
“以前驾驶舱没装空调,那才叫遭罪,四面玻璃把热气全聚在里面,温度比外面还要高。”已有17年的高空作业经验的张亮对早年的工作场景记忆犹新。如今,驾驶舱里装了空调,相关部门发布高温预警后,工地也会启动“错时+清凉”双保险,保障工人们施工安全。
张亮说,天热的时候,工地安排他们早晨5点半上塔,11点收工,下午3点后再次开工,“避开‘毒日头’,在精力最充沛时完成高强度作业,效率更高也更稳妥”。
傍晚,塔吊臂缓缓停摆。张亮回头望一眼灯火初上的工地——那里是规划建设中的京津冀同城商务区的“心脏”,一条条钢轨、一根根钢筋,正把京津冀的距离“拉得更近”。
第二支“温度计”:橙色反光背心,50℃钢轨上的脉动
天津铁路西南环线,是天津港通往内陆腹地衔接多条干线铁路的“集疏运”咽喉。暑运期间,铁路上的金属接触网因高温易出现参数变化,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列车通行。
下午2点55分,地表温度接近50℃。70多名供电段职工穿着橙色反光背心,在西南环线42公里处沿着线路徒步巡检。受车辆运行影响,工人们必须抢抓无车通过的“窗口期”进行检修。
“暑运期间列车加密,‘天窗期’缩短,作业时间更紧了。”万家码头供电运行工区工长张利宏边说边带记者体验“十步一测”:红外测温枪对准线夹,温度58℃;用望远镜观察腕臂,发现是否有隐患;掏出扳手,补打两颗防松螺母,一气呵成。
汗水顺着张利宏的下巴滴在钢轨上,常年室外工作把他皮肤晒得黝黑。“别小看接触网这个工作,列车上的空调、照明等设备都需要接触网供电。”他说,“把工作做扎实一点,列车和货物就能准时准点到达。”
为了保障职工在高温天气下的身体健康,天津供电段工会把“送清凉五件套”搬到现场:挂脖风扇、降温喷雾、藿香正气水……“设备零隐患,列车零延误,咱心里才踏实。”天津供电段万家码头供电车间副主任高雁雷说。
第三支“温度计”:光束,0点至4点的“天窗期”
午夜,京滨铁路六标段电力迁改工程现场,工人们依旧在忙碌着。
滨中、滨幸两条220千伏高压线需在4小时内完成跨越高铁的精密迁改作业。由于作业面紧邻高速运行的高铁正线,安全容错率为零。同时需协调铁路、电力等多部门,确保施工窗口无缝衔接,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国网天津建设公司(监理公司)青年突击队队长孙旭把对讲机别在胸前,“‘天窗期’只有240分钟,一秒都不能耽误”。
牵引机轰鸣,记者顺着手电筒的光束看到,导线在90米高空缓缓滑行,像一条被拉直的琴弦。国网天津建设公司(监理公司)安全监理师储云鹏打着手电筒,光束不时扫过高压导线和铁路防护网,确保其不与铁路设备发生触碰。
储云鹏坦言:“我们监理的职责就是‘钉’在现场,用‘放大镜’查找隐患,用‘铁规矩’卡住质量,确保迁改后的线路经得起检验。”
凌晨3点47分,最后一根导线精准落位,滨中、滨幸迁改工程最关键的高难度跨越放线任务圆满完成。
三天两夜,三支“温度计”,三种刻度,却指向同一个答案:不论外界温度如何,总有默默坚守的劳动者在保驾护航。
金领速配-个人股票配资-配资世界网-配资查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